<strong id="1dx5a"></strong>
      1. <tt id="1dx5a"><address id="1dx5a"><kbd id="1dx5a"></kbd></address></tt>
            <b id="1dx5a"></b>
            1. <tt id="1dx5a"><small id="1dx5a"></small></tt>
                  1. 精神調養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精神調養(self mental care),通過調節人的精神、情緒及心理活動以使身心健康的養生方法。中醫學認為,精神與形體的協調一致,是人體健康長壽的根本保證。精神的異常變化能夠影響人體健康。因此,主張調身調心、護形先守神。

                    目錄

                    源流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精神調養在養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攝養方法。如老子提出“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致虛極,守靜篤”的見解。莊子則指出“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鬃诱J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強調道德修養在頤養天年中的重要意義?!?a href="/w/%E5%86%85%E7%BB%8F" title="內經" class="mw-redirect">內經》在繼承先秦諸子養生的思想基礎上,較為系統地確立了精神調養的理論和方法。此后歷代不斷加以豐富和完善。唐代孫思邈提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十二少的攝生原則。歷代重要的文獻有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王珪著《泰定養生主論》。還有著者佚名的《彭祖攝生養性論》、石成金的《長生秘訣》,清代沈嘉澍的《養病庸言》、尤乘的《壽世青編》等。

                    理論

                    形與神俱才可盡終其天年,是精神調養的基本理論。養生的目的不僅是使人們的身體無病,而且要使人的精神健康,并保持形神的和諧統一。

                    神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表現,狹義的神則指魂魄意志思慮智等。所謂調神,也就是調心。中醫認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說明心神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占主宰地位。正是由于心神的統帥作用,臟腑經絡氣血津液才能維持正常的機能,并能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吧癫黄t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所以,歷代醫家都強調養生首當養心調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縈”。此外,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屬于五臟在精神活動方面的正常表現。在一般情況下,七情并不會致病,而且有利于平秘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協調臟腑功能,促進心身健康。但是情感刺激如果超過了人的調節能力,就會引起陰陽氣血失和、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發生疾病,甚或促人早夭,所以精神調養旨在不使七情過激。

                    方法

                    精神調養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精神內守

                    使人的思想保持在一種少思、少欲、淡泊寧靜狀態的養生方法。調神貴在一個“靜”字。恬淡虛無,在傳統的精神調養方法中占有主導地位,并且深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響。但中醫學的調神與道佛家消極的去世離俗、無欲無求、修仙行佛的方法有著根本的區別。人有各種欲望是自然的,只是不可過度,所謂“恬淡”是針對心神的易“躁亂”而言。凡人不能無思,但要適度用神、善于用神,摒除各種妄念,不奢求浮榮,不為利欲所誘惑,而“以公義勝私欲”,使心神專注于事業和工作等方面,自能“獨立守神,肌肉若一”?;蛘咴诠ぷ鲗W習之余,閉目定志,在一段時間里處于心靜神清的狀態,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修德養性

                    通過加強品德修養以保健防病的養生方法。人的情操是否高尚及性格是否豁達,直接影響情緒的變化。大凡高壽者都性格開朗、情緒樂觀,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所以歷代養生家都強調道德習性的涵養,如“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誠勤身心,常修善事”等。修德養性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過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以尋找精神寄托,這是增強理智、控制不良情緒的最根本措施。如果胸無大志、唯利是圖,遇到不如意之事,便急躁、焦慮、憂郁,甚或暴怒不止,則易導致氣血乖亂,疾病叢生,使人早夭。其次應當培養多種愛好,如琴、棋、書、畫、釣魚、旅游、音樂、養花、習練氣功等,以怡情養心。

                    調和七情

                    通過控制過激的七情活動以保持身心健康的養生方法。在人的一生中,常會遇到一些失意、悲觀、憤怒、激動之事,對此要有所節制。首先是要放下各種精神包袱,勿患得患失,古代養生家強調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少滋味、摒虛妄、除嫉妒。人應當時常保持樂觀,避免產生不良情緒。其次是要善于排除惱怒、悲哀、驚恐等不良情緒。對于忿怒之情,當避免。遇到不盡人意之事,要克制自己,或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還可采用“以情勝情”之法加以排除,做到心安而不懼,神清而氣全。

                    順時調神

                    根據自然界的變化規律,進行精神調攝的養生方法。順時調神是“天人相應”這一整體思想在精神調攝中的具體運用。它包括依據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的變化和一日晝夜晨昏更迭進行調攝兩項內容。①依據季節變化順時調神?;驹瓌t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天萬物萌發、生機勃勃,人的情志也應愉快樂觀,以促進陽氣的升發。但肝旺于春,情志也不宜過分激動,免致肝之疏泄太過,而生諸疾。夏季萬物茂盛、開花結果,人的性情也應充實歡愉,但夏季暑氣酷烈,人體陽氣發外、伏陰在內,易脫精神,宜常留空歇清靜之處,以澄和心神。秋季天高氣爽、萬物蕭條、陽氣內收、陰寒漸生,人也應當收斂神氣,勿外其志。此季因自然界的蕭條凄涼,人也易產生悲涼抑郁的心情,如果失于調攝,往往引動宿疾。所以,秋季勿思慮憤怒激動太過,以使心志平和。冬三月,天地閉藏,陽氣內伏,此時正是修養生機的最佳時令,更須調和心志,宜溫暖衣衾、調配飲食、適其寒溫,但也不宜過溫過熱,以免引火入心,使人煩躁,此季尤不宜暴喜暴怒,以免神氣渙散、陽氣受損。②按照一日晝夜晨昏的變化順時調神。早晨及上午,人體陽氣旺盛,其精神也應與之相應,精神煥發,振奮向上,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生活學習中去;暮晚機體陽氣收斂,人也宜靜息休養,精神內守,減少或停止一些使人易于發生情緒波動的活動,以使人的精神與一日陰陽的變化相適應。

                    不同人的調神

                    除上述原則和方法外,老年人、婦女、兒童還須根據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養。

                    ①老人精神調養。老年人隨著年事增高,體力和智力將逐漸減退,這本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往往會有不適應感,容易產生悲觀、消極、失望等心理。老年人退離休后,也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孤單寂寞的感覺。這種異常的情緒變化是促使老年人發病或早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老年人尤當注意精神調攝。首先,應當認識到老年生理機能的衰退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以樂觀豁達的態度來對待,并從飲食、起居、導引等多方面進行積極的調養,推遲衰老的到來。其次,老年人的生活不宜過分單調,更不要整日守家孤坐,無所事事,應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和社會活動,多培養一些個人愛好,如養鳥、種花、書法、繪畫以及各種體育鍛煉等,而且仍應合理用腦。這樣既可擺脫孤獨和寂寞,又能養心益智、增強體質,有利于抵抗衰老。另外,老年人的精神調養還有賴于社會和家庭,各方應當為老年人創造一個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②女性精神調養。女性有經、帶、胎、產的特殊生理現象,其精神調養也應與其相適應。月經期因沖任氣血的變化,常表現出情緒的異常,如激動、易怒、煩躁,這種異常的情緒反過來又影響氣血的運行,從而誘發或加重多種月經病。因此,女性在月經期應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激七情。孕期婦女血聚胎元,以養胞胎,常會出現妊娠反應,如惡心、嘔吐等,這是正常的變化,但孕婦的情緒常因之而變得不夠穩定。此時若調攝失宜,易引發妊娠惡阻、子癇等病。因此,孕婦當調心神、和情性、節減嗜欲,庶事清靜,保持神清氣全,以有利于母體和胎兒的健康。臨產時的精神狀態也很重要,產婦要情緒穩定。若心有疑慮,則氣結血滯而不順,多致難產。產褥期的婦女多虛多瘀,極易為七情所傷,尤當注意調攝得法。許多婦女因此期調養失宜而發生產后病,甚或影響終身健康。哺乳期的婦女要喂養嬰兒,其異常情緒既有損自身的健康,也影響嬰兒的發育。五十歲前后,女性進入絕經期,沖任虛衰,月經由異常而漸漸停止,此期女性受此影響,精神煩躁、諸癥紛紜,旁人須多加體諒,自身亦須注意控制,盡量使心情平和,善于排解無端而成的郁怒情緒,養性修身,可以保平安。③小兒精神調養。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神氣怯弱,極易因外界強烈的刺激而致病,如乍見異物、乍聞異聲、暴受驚恐等,特別是嬰幼兒更應避免各種惡性刺激。由于小兒不明事理,其精神調養需靠父母、老師的言傳身教來進行引導。應從嬰幼兒起就開始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對于小兒不可過分溺愛,放縱其性,否則易養成狹隘、自私、任性、缺乏理智的性格;但也不可過分嚴厲,動輒打罵,否則也易于形成孤僻、膽怯的性格,這都影響小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合理的方式應當是與小兒的生理、心理特點相適應,采用小兒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學齡前兒童與外界接觸日益增多,智力發展較快,求知欲很強,家庭和周圍環境對其影響極大,應加強思想教育,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再如學齡期兒童,體力和智力發育旺盛,也是發育逐漸成熟的時期,此時兒童性格多變,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很大,家長和教師應密切配合,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遠大的理想,從而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孩子的身心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關于“精神調養”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的
                    <strong id="1dx5a"></strong>
                      1. <tt id="1dx5a"><address id="1dx5a"><kbd id="1dx5a"></kbd></address></tt>
                            <b id="1dx5a"></b>
                            1. <tt id="1dx5a"><small id="1dx5a"></small></tt>